日期
人物库 隋朝
僧道判南北朝末隋初 532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615 【介绍】: 僧。
曹州承氏人,俗姓何
十五岁游学,略综儒道。
十九岁出家。
北齐废帝时,自邺都出关塞。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抵长安,诏住大乘寺
四年,表请西行,至高昌国,往突厥
复归长安,住乾宗寺
灭佛时,奔太白山,寻往华山
隋初复为菩萨僧,住大兴善寺
文帝开皇初,于终南山结草为寺以居,敕额为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
三岁丧亲。
十五年
始知读书。
十九年投外兄落染。
既具戒。
即誓结朋西游。
以观灵迹。
齐乾明初
二十一人。
出邺行迈。
才臻周塞。
夜为逻卒所得。
执见武帝而释之。
仍令于大乘寺安置。
即周之保定二年也。
明年上表。
乞如所志。
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
饥行七夕
高昌国
盖突厥附庸也。
益西抵可寒所。
可寒怪其非类。
将杀之。
而未也。
徒增防卫。
而禁其饮食。
势必使之饿死尔。
周使者谏。
以为此佛弟子也。
所在之处。
羊马且繁盛。
可寒喜。
敕日给四羊充食。
等纵之。
而蔬茹如故。
未几。
遣骑乘。
送还长安
住乾宗寺
五年
遇静霭法师
慧业冲𨗉。
事之又五年
大法寻废。
等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太白山中。
不忌讲授。
依承德。
始终一十五年。
舍身。
护法风烈遐被。
有力焉。
元嗣历。
创立百二十人。
为菩萨僧。
预其数。
住陟岵寺。
隋开佛法。
大兴善寺
诏摄僧务。
开皇初
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
七年示微疾。
度支侍郎李世思。
天竺医工
就庵视疾。
遂改庵龙池寺
大将军云定兴
为檀越。
侍郎独孤机。
别筑斋宇于宅之后园。
请时栖息。
薛国公及其夫人。
风奉训诰。
间或至山。
咨承疑义。
大业十一年。
五月四日。
卒于山寺。
寿八十四。
释道判
姓郭氏
曹州承氏人也。
三岁丧亲十五游学。
般涉史籍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历求善友。
深厌俗累绝心再往。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委根归叶未之或闻。
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
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将经周塞。
关逻严设又照月光。
踟蹰回互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暗度栈。
遇逢游兵。
特蒙释放。
周保定二年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先志。
又蒙开许。
敕给国书并资行调。
西度砂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汗所(此云天子治也)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谏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能令羊马孳多。
可汗欢喜。
日给羊四口以充恒食。
等放之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住乾宗寺
以先在穷险无人造食。
遂舍具戒今返京室。
后乃更受之停止五年
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邃淹历五周朝夕闻问。
方登阶渐。
武帝灭法。
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望日参焉。
遂离考山室二十馀所。
依承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舍身穷谷用陈护法。
含酸茹毒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勒于岩壁。
元嗣历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道穆僧徒历总纲任。
部摄彝伦有光先范。
开皇之肇。
终南山交谷东岭。
池号野猪。
迥出云端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
结草为庵集众说法。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天竺监工。
就造院舍常拟供奉。
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焉。
大将军云定兴
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无爽二时。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于宅后园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终日将事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年别至此。
咨承戒诰决通疑议。
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四。
释蒙启法性狎林泉。
少欲无竞乐居俭摄。
行慈济乏偏所留心。
履苦登危弥其本意。
故每至二熟。
行乞贮之至厚。
雪弥山则遗诸飞走。
所以山侣游僧
蒙其奖济者殷矣。
又食不择味生无患苦。
僧事鞅掌身先令之。
弘道终朝虔虔无怠。
虽暂游世恒归山室。
斯亦岩岫之学观矣。
姓郭
曹州承氏人。
三岁丧亲。
十五游学。
略综儒道。
十九发心出家。
投于外兄而剃落焉。
具戒已后。
历求善友。
每阅像教东传。
慨面不睹灵迹。
遂勇心佛境。
誓当瞻敬。
齐乾明元年
结伴二十一人。
发趾邺都
将经开塞。
关逻严设。
又照月光。
踟蹰回首。
义无踰越。
忽值云奔月隐。
乘闇度栈。
周保定二年
达于京邑
武帝赏接崇重。
仍令于大乘寺
厚供享之。
经逾两载。
上表乞循初志。
蒙敕给图书。
并资行调。
西度石碛千五百里。
四顾茫然。
绝无水草。
乘饥急行。
上经七夕
便至高昌国
是小蕃附庸突厥
又请国书。
至西面可寒所。
彼土不识众僧。
将欲加害。
增人防卫。
不给粮食。
又不许出拾掇薪菜。
但令饿死。
有周国使人。
谏可寒云。
此佛弟子也。
本国天子大臣。
敬重供养。
所行之处。
能令羊马滋多。
可寒欢喜。
日给羊四口。
以充恒食。
等放之。
而自煮菜进啖。
既见不杀众生。
不食酒肉。
所行既殊。
不令西过。
乃给其马乘。
遣人送还。
达于长安
住乾宗寺
静蔼法师
咨询道务。
慧业冲𨗉。
淹历五周。
武帝灭法。
西奔于太白山
同侣二十六人。
逃难岩居。
不忘讲授。
中百四论。
日夜研寻。
恂恂奉诲。
虽有国诛。
靡顾其死。
东引寻山。
岠于华岳
凡所游遁者。
望日参焉。
遂依承德。
为入室之元宗。
始末一十五年。
随逐不舍。
舍身穷谷。
用陈护法。
含酸茹毒。
奉接遗骸。
建塔树铭。
勒于岩壁。
元嗣历。
寻改邪风。
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当其数。
初住陟岵寺。
大隋受命。
广开佛法。
改为大兴善焉。
道穆僧徒
历总纲任。
开皇初
终南山
交谷东岭。
池号野䐗。
迥出云端。
俯临原陆。
躬自案行。
可以栖心。
结草为庵。
集众讲说。
开皇七年
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
天竺医工
就造精舍。
常拟供奉。
道业修旷。
给额为龙池寺
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
四事供给。
侍郎独孤机。
餐奉音猷。
于宅后园。
别立斋宇。
请来栖息。
禀其法戒。
薛国公及夫人郑氏。
夙奉清训。
年别至山。
咨承戒诰。
决通疑议。
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
卒于山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